講   題:糖尿病病患的求醫模式及其預後

(Trajectories of Care Seeking Behaviors and Outcomes among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in Taiwan)

主 講 人: 蔡子禾 醫師

(振興醫院加護中心主治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

主 持 人: 陳文智 教授

主辦單位:陽明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時間:110年04月12日(星期一) 13:20~15:10

地    點:管二館520室

演講摘要:

台灣全民健保自西元1995年推行以來,大幅減輕民眾就醫的財務負擔,並讓民眾仍擁有選擇醫療院所及醫師的高度自由度。這樣高的就醫自由度,在台灣缺乏整合的醫療照護體系下,引起許多醫療照護效率及品質的擔憂,例如:病患逛醫院的情形以及缺乏接受一貫的治療,尤其是對於需要高度治療的連貫性方能達成較佳的療效的慢性病患可能會有負面影響。糖尿病是目前最常見的一種慢性病,對於病人、家庭及社會的負擔都很大。糖尿病的醫療照護方式及品質一直都是學術及政策上非常注重的議題,所以本篇論文想以糖尿病病人為例,探討:(1) 糖尿病病患具有何種不同的求醫路徑模較式? (2)何種因素會影響糖尿病病患的求醫路徑? (3)不同的求醫路徑是否影響糖尿病病患的預後?我們希望透過此研究找出糖尿病病患中具有較差預後的求醫路徑病患的特質。我們在醫療政策上就可以針對具有這些特質的糖尿病患給予挹注,以提升台灣對糖尿病及其相關慢性病的控制。本研究使用LHID2000健保資料庫進行回溯性長期追蹤研究。自西元2000年起追蹤規律求診的糖尿病病患的求醫行為至西元2010年。所追蹤的求醫模式包含病患求診的連續性照護指標的變化、病患所選擇求診的科別的變化、病患所選擇求診的醫院層級的變化。上述求醫模式皆使用路徑分析法分析求醫行為具有幾種模式以及影響求醫模式的相關因子。再以存活分析法評估不同求醫路徑與是否影響各種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本研究發現糖尿病病患的求醫行為共有七種求醫路徑。西元1999年的糖尿病新發案例中,只有51.44%的病患會定期去看醫生。男性,老年人,低收入戶和糖尿病疾病嚴重度較高的患者比較不會規則就醫;年輕,社會經濟地位較高並且居住在城市地區的人有比較高的機會固定在專業醫療機構求醫。在所有規律求診的糖尿病病患中,固定在基層醫療機構求醫者占56.41%,固定在專業醫療機構求醫者占16.09%,另外有27.50%的病患會在在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之間轉移;固定在基層醫療機構求醫和固定在專業醫療機構求醫患者之間的預後無明顯差異,然而開始在基層醫療機構持續治療而後轉移於專業醫療機構持續治療的病患有較高的機率發生糖尿病併發症(風險比[aHR] = 3.16,95%信賴區間[CI]:1.46,6.84)。經分層分析發現,在大於65歲的糖尿病病患,固定在基層醫療機構求醫的病患比固定在專業醫療機構持續治療的病患有較高的機率發生糖尿病併發症(aHR= 3.29,95%CI:1.01,10.74)。儘管台灣擁有全民健康保險,但仍然有近50%的患者沒有規律就診。即使基層醫療機構所獲得的醫療支付較少,對大部分糖尿病病患來說,基層醫療機構的糖尿病醫療品質不遜於專業醫療機構。然而對大於65歲的糖尿病病患來說,專業醫療機構還是能提供較佳的醫療品質。

演講性質:學術研究專題

歡迎聽講